广州地铁四号线南延段改走地下,市民担心南沙地质是否存在风险。广州地铁表示,可以通过技术力量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并称地质条件不是决定线路敷设方式的唯一因素。因为四号线南延段地下敷设方式的变化源于南沙新区规划的调整,周边土地调整成了居住用地、行政办公、金融商业和教育科研等用地,走地下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影响。
一条线路走高架还是地下,自然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
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哪一种方式更经济、回报更大、形象更好,自然在决策中占有重要分量。要不是南沙变成了国家级新区,估计四号线只会一路延续那种高架线路,因为确实比走地下便宜多了。反观一号线、五号线、六号线均有地面或高架线路,也曾经被周边居民反对,可最后还不照样通过?你抱怨噪音大,专家可以告诉你技术先进影响就不大,反正专家又不会住在高架边。
可如果高架地铁、高速公路给人一种荒郊野岭的感觉,那么当地就会比居民还担心形象问题,迫切希望让线路引入地下,贷款去建也在所不惜。这时候,“对周边商业、民居”的影响,就会成为官方重要的理由。至于当地人口密度、客流出行数据、地质条件,都不是主要考虑因素,只要地铁能提升形象就比什么都强。这时候,专家又会顺势而为,以美好的城区蓝图为参考,确认走地下是最佳选择,“否则若干年之后就要后悔今天缺乏长远眼光了”。
地铁线路之有无、走向、地下或高架、开设站点密度和数量、站点位置甚至出入口方位,一系列本该依据科学调查、民间意见、统计数据才能推出的方案,就这样提早就被内部确认下来。很多严格的程序,就可以轻易被化繁就简地跳过,安全性如何、经济性如何、需求量如何、纳税人负担如何,似乎不在讨论范围之内。这种决策方式,自然也会影响到公众的思维习惯,于是在网上,也只会出现无休止的空对空、缺乏数据、全凭感觉的“地下派”和“高架派”的骂战。
地铁总在承担着各种各样繁重的政治经济任务。哪怕一个郊区县级市要地皮升值,首先想也是靠建地铁来拉动房地产经济。殊不知,地方的发展,其实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制度环境。地铁不过是众多发展维度之一,也绝不是最重要的。反观珠三角诸市30年的产业发展,难道是建地铁来拉动经济的吗?过分放大轨道交通的能量,能赢得部分居民和地产商的欢心,却会为粗放规划、无效投资、产能过剩埋下严重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