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今年是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年,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困难。”孚日集团董事长孙日贵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造成行业性困局的主要有两大突出因素:一是棉价大涨大跌,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复苏难见曙光,消费需求减弱导致订单量减少。“过去欧美客户买衬衣,一买一打,现在改成论件买了,这差别有多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山东多地调查发现,“不赚钱”的状况在纺织产业链条各环节中普遍存在。从棉农、棉花收购商到棉花加工企业、棉纺织企业,再到棉成品企业,概莫能外。原材料在纺织企业中的成本占比最高,棉价“过山车”急剧放大了企业的成本控制风险,戳中了纺织业数十年来无法改变的“旧痛”。而在入世出口大幅增长之后,中国纺织业不仅要应对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大肆“抢单”,还面临欧美市场需求疲软而造成的订单缩水。这成为纺织业的“新伤”。
他们认为,旧痛新伤齐发,明年纺织业可能再陷出口困境。治旧痛,需相关部门统筹原材料生产布局,企业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疗新伤,需全行业加速升级,走出扎堆低端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