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防火材料-网上贸易平台 | | WAP浏览
服务热线:4006555305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阻燃织物及家具 » 资讯 » 正文

世界纺织业将进入中国时代 科技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1-16   来源: 中国纱线网   浏览次数:1201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在参加了9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2011年年会后,感慨颇深。此次会议正值国际纺联成立100周年,许多国家的代表都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以棉纺锭的规模比例为依据,以前英国称雄世界100年,后来美国又称雄100年,未来纺织应该是中国人的时代。”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在参加了9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2011年年会后,感慨颇深。

此次会议正值国际纺联成立100周年,许多国家的代表都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以棉纺锭的规模比例为依据,以前英国称雄世界100年,后来美国又称雄100年,未来纺织应该是中国人的时代。”

据了解,200年前,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全世界有棉纺锭7000万锭,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就占有了4000万锭;100年后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全球棉纺锭达到1.2亿锭,美国就达到7000万锭;如今,全球棉纺锭已经达到2亿多锭,中国拥有1.2亿锭。由此可以判断,未来世界纺织业将进入中国时代。

高勇进一步解释:“中国人的时代不仅是规模的大,更应该体现在产业的强,而这一切都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已经成为传统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支点。”

《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已于去年发布,这是纺织“十二五”系列纲要中最先发布的部分,体现了科技。对于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重要性。

进入“十二五”以来,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逐渐加快。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前8月我国服装出口数量增幅1.8%,比去年同期下降13%,出口金额增幅达到25%,比去年同期上升7.2%。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背后体现的也正是科技的力量。

捐款额创新高 “纺织之光”声誉日盛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评审因此有了新的意义,体现了行业转型升级、建设强国的历史使命。这次评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未来10年中国纺织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从1996年设立的“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到2008年成立的“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纺织之光”科技奖的评审及奖项设置的权威性日益提升。基金设立以来,全国已有数千名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师、在校学生荣获“纺织之光”科技奖、教育奖或奖学金及针织内衣创新奖、优秀技能人才奖,迄今为止,共有37家单位和个人为基金会捐款人民币9366.8万元,奖励支出近2000万元。为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纺织之光”基金会理事长许坤元指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把企业、社会的捐助集中起来,按国家规范操作运行,不断壮大实力,已经成为行业自身重要的激励性科技教育资源。随着“纺织之光”基金的不断增加,今后每年用于奖励科技进步及奖教、奖学金额将超过200万元。

“没有科技进步,就谈不上建设纺织强国。未来行业的技术进步直接决定着我国纺织行业在全球的地位,决定着中国纺织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的手段和方法。”许坤元的话代表着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路。实际上,随着世界纺织产业的重心向我国转移,中国也必将成为世界纺织业的科技中心。

加速自主创新 快出成果只争朝夕

在《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的50项攻关目录中,粗细联合系统的攻关项目名列其中。这是实现传统纺纱连续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的攻关点是研制带有全自动落纱的粗纱机。

早在“十五”期间,国外的自动落纱粗纱机已经成熟,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敦平这样解释“空白”的概念:“2002年以前,在国内举办的大型国际纺机展上,国外公司出于技术保密和市场原因,连样机都没有展出过。”自动落纱粗纱机已经被列入纺机 “十一五”

攻关项目。研发开始的时候,设计人员不仅没看到过机器,连技术资料也没有。从2001年开始,天津宏大经过十年卧薪尝胆,硬是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无数个技术难题,研制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落纱粗纱机。按照天津宏大当初的预计,到2015年能上市销售就已经不错了。但今年仅到目前为止,天津宏大的自动落纱粗纱机订单就已有30余台。“当初研发自动落纱粗纱机时并没有想到现在市场需求如此迫切。”刘敦平欣喜地说。而在《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该设备的量产目标是,到“十二五”末达到年产80台。

对此,高勇深有感触。他说,从中国纺机业发展历史看,行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测绘仿制阶段,绝大部分纺机产品都是通过测绘拿到图纸,再制造出产品。改革开放后进入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第二阶段,这两种方式是我国纺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来源。前几年,又提出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理念,很多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再创新工作,进入第三阶段。在建设纺织强国的新时期,再靠过去掌握技术的方法难以达到建设纺织强国的目的。“这不仅是建设纺织强国对我们的挑战,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看,也要求我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自主创新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一直对纺织业原料短缺问题忧心忡忡,他在很多场合都呼吁纺织业要向原料用量少、附加值高的产品方向发展,加大力度开发天然纤维替代原料。

用化纤替代天然纤维一直是业内孜孜以求的方向。特别是高档混纤仿毛、仿丝、仿棉等产品更是受到市场欢迎,但受制于工艺问题,造成生产成本高、流程长、质量较难控制、产品不稳定等问题,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档面料的织造要求。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产业化成套技术与应用项目让化纤仿真成为现实,让世界化纤业刮目相看,行业专家称之“给化纤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此项技术特别适合生产细旦、超细旦及双组份功能性纤维,极大地拓宽

了差别化纤维的品种结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在针织、家纺、服装等领域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斯尔克也成了国内多家化纤大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国内数家纺丝龙头企业开始购置相同的成套设备,进行一步法异收缩复合丝产品的生产,这也从客观上推动了整个化纤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类似上述获得突破性进展的纺织科技创新项目还有很多。 在“纺织之光”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就有121 个项目脱颖而出。
 

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防火资源网>赞同其观点,<防火资源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总排行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旧版本 | 闽ICP备09009213号
©2019-2021 FIRET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09009213号-1在线客服 点击QQ交谈/留言 点击QQ交谈/留言